2022-07-21 13:04:16
wordpress建站服务 https://www.zsxxfx.com
昨天有个高中朋友突然给我发微信,"给你介绍个男生,应该是你喜欢的类型。"
这句话突然把我说懵了,我问她,"所以我喜欢什么类型啊?"
她说,男生是公务员,比我大五岁,是那种成熟稳重话又少的男生,跟我以前喜欢的那种大叔型男生很符合。
听完这段话,我就知道完了,不出意外这个男生我是不会喜欢的。
因为我的择偶观在这些年已经变了不知道多少次了。
坦白说,25岁以前,我的择偶观一直受各种偶像剧和言情小说影响。
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看《恶作剧之吻》的时候,我就下定决心,以后一定要找"江直树"这样的男朋友——高冷、帅气、温柔、专一、学霸。
上初中的时候,喜欢看小妮子的各种校园言情小说,理想男友变成了龙日一这样的痞坏少年;
而高中的时候,特别爱看电影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,于是温柔、内敛、沉稳的大叔,就成了新的理想男友,甚至上升到了理想老公的层面。
上大学的时候,身边很多朋友谈起了"现实主义"恋爱,看到她们每个人的男朋友都那么"普通",我才醒悟过来,我以前幻想的那些男朋友,可能现实中都遇不到。
或者说即使遇到了,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女孩子,因为我不是袁湘琴,不是张静美,也不是文佳佳。
我能够遇到的,都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人。
在电视剧里我们是毫不起眼的路人,在小说里我们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小配角,在电影里我们是模糊不清的背景板。
可也是这样的人,才能真真切切地跟我在现实中遇见。
大二的时候,在社团联谊会上遇到过一个性格温和,成熟稳重的学长。
朋友一看就说他是我喜欢的类型,还不断怂恿我找他说话,加好友。
也许是被"我喜欢的类型"这六个字迷惑了心智,也许是觉得试试也不错,总之后来我顺利加了他好友,还经常找他聊天,约他吃饭、看电影,进入了类似恋爱的阶段。
可相处久了我就发现,我好像很难跟这种人有进一步的发展。
他确实满足了我很多关于恋爱的幻想,是我以为的自己"喜欢的类型",但我清楚地知道,我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。
因为他只是单纯地享受被我崇拜、被我喜欢的感觉,对我本人没有太大的认同感,对他来说,我只是他众多"迷妹"中的一个,没什么特别的地方。
而我对他的喜欢,似乎也仅仅是停留在了自己幻想的那些表层——长相端正且清爽,对人谦逊有礼貌,做事周全又可靠,但我们的交流,很少深入到具体的价值观上面。
直到有一天,我们谈论到了未来就业的话题,他说很多公司不招女生其实是有道理的,因为产假太长了,公司很亏本,如果他是老板,他也不想招女员工。
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好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了,也没有那个必要了。
不管他的外型或气质多么接近我的理想型,但三观不合真的没办法在一起。
择偶观变化的过程,其实也是自我认知变化的过程。
这个观念的变化其实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,更多的是和我们在某个年龄段的需求有关。
就拿吃东西这件事来举例吧。
小时候喜欢喝奶粉,因为当时对吃饱的需求最大,而能够满足这项条件的选项大概只有奶粉;
再大一点的时候喜欢吃糖,因为奶粉已经满足不了味觉的需求了,于是开始尝试各种酸甜苦辣的食物;
成年以后,有些人开始吃减脂餐,因为他们对身材、健康的需求大过了对味觉满足的需求。
这么多年,我们喜欢吃或者说选择吃的东西不断在变,因为我们身体和心理的需求一直在变,所以不断去尝试,去判断,然后去选择,去享受。
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吃哪些东西,又真正适合吃哪些东西。
择偶观的变化也是一样。
曾经会因为某个人笑起来很好看而喜欢一个人,因为那时候最需要的是心动的感觉;
后来会因为一个人喜欢自己而喜欢上对方,因为那时候最需要的是被看见、被认可、被喜欢。
再后来,会因为一个人跟自己三观相合、家境相当而选择对方,因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适配。
择偶观变化的过程,是认清现实的过程,也是认清自己的过程。
比起找到自己喜欢的人,更重要的其实是找到真实的自己。
当你真正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之后,才能确定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。
作者:周不知
排版:糕糕
设计:石石